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主题鲜明、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如何全面、完整、准确、及时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当前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校要探索和完善理论教学课堂、课外活动课堂、社会实践课堂、网络育人课堂等形式,系统推进“四个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四个课堂”的协同效应,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加强教学改革,筑牢理论教学主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理论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表面化,理论与现实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脱离学生思想实际,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进入新发展阶段,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必须继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思政工作者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真切了解并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使党的创新理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筑牢理论教学主课堂,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创新活动形式,丰富课外活动辅课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固然需要理论灌输,但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则需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高校可根据本科五门思政课的不同特点创新课外活动形式,开辟思政课教学辅课堂。“道法”课通过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微视频比赛,引导学生们用自编自导自演拍摄微视频的方式展现心中理想的思政课,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原理”课通过举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纲要”课通过“党史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党史知识的热情,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概论”课通过讲课比赛,使学生在备课讲课实践中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形势与政策”课通过举办“两会观察”案例分析大赛,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思考社会热点问题。
拓展社会资源,用好社会实践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社会实践是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理解中国最生动鲜活的方式。新时代大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走出校门,全面深入农村、工厂、街道等基层,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在社会大课堂中认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伟大变革,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高校应拓展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确保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要围绕疫情防控、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为代表的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学生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中增长见识才干,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中弘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聚焦网络思政,打造网络育人新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网络育人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聚焦网络思政,打造网络育人新课堂。一是建设资源共享、在线互动、网络宣传等为一体的云上思政课平台,将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充实到网络教学平台,以方便青年学生以及更多读者学习研究。二是鼓励、支持教师建设线上“金课”,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其中,更好发挥在线课程的育人作用。三是发挥好手机新媒体的特殊功用,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统一策划、分类制作、多元发布,使思政课学习交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重点教学建设工程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2017014)研究成果】
(作者系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