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旗文稿》2021/10
作者:靳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学习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用党的光辉历史凝聚青年意志、引领青年成长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用党史讲理论、用事实讲道理,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的最好教材
无论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政党,历史都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知古可以鉴今,察往可以知来。《管子·形势》认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不仅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和光辉业绩,而且内含着丰富的政治营养和智慧力量,是一座启迪未来、资政育人的“富矿”,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开掘丰富的教学资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前行的力量。
百年党史传递着奋进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令人荡气回肠,给人奋进力量。近代以来,面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的旧中国,仁人志士们苦苦求索救亡图存之路。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篇章。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极其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巩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踏步地追赶时代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党史催人奋进。从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到激情燃烧的建设岁月,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新长征,党的不懈奋斗史再现历史接力棒的传递,为青年一代昭示历史使命,灌注前行力量。
百年党史蕴含着理性智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探索史,折射着人类理性智慧的光芒。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实现全党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年求索与时俱进,百年党史启迪智慧。深入学习党的百年理论探索史,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拥有走好人生之路的“大智慧”。
百年党史昭示着人民立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史,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用牺牲奉献践行“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党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确立了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党的二大提出要组成大的“群众党”。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共产党人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从七大到十九大,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总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大批惠民利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惊人的速度和效率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病毒传播、控制疫情发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向人民兑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百年成长初心如磐,百年党史哺育赤子。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掷地有声,跨越时空,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全过程。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
百年党史承载着宝贵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精神传承史,为世人标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全新刻度。在党的事业乘风破浪、接续推进下,涌动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这些在不同时期凝聚形成的伟大精神光焰千古,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从南湖红船出发,共产党人始终把握时代的脉搏勇毅前行,诞生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这些伟大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积淀成为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制胜砝码,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支撑和实现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百年征程精神不灭,百年党史气壮山河。党史上的宝贵精神是红色血脉中最活跃的基因,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丰碑的坚实基座,青年学生以史为鉴,汲取精神养分,方可确保红色血脉永远赓续传承。
加强青年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突出重点,把握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紧紧围绕青年学生成长所需,持续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踩实落细,帮助他们在“拔节孕穗期”感受真理力量,舔舐信仰味道,铭记道德律令,践履知行合一。
注重学史明理,帮助青年学生夯实思想根基。“学史明理”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弄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青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打牢思想理论基础、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异常重要而紧迫。要绘就唯物史观的思想底色。唯物史观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胜利,正是唯物史观科学力量和真理力量的实证。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成长成才的思想武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坚持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党史学习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对世情党情国情民情的了解掌握,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弄明白,进而掌握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动。要树立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核心在于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自觉性。党史学习教育中,要引导青年学生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在把握历史脉动中提高思想水平和理论修养。
注重学史增信,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学史增信”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四个自信”,从思想上、理论上、情感上倍加珍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面对社会上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现实考验,青年学生既要做大事于细处又要胸怀国之大者,于信仰信念之中找到心灵的栖居之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同中国青年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代呼唤马克思主义信仰,青年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青年学生把学党史和悟思想结合起来,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做到真学真信真用,在精神世界矗立起精神支柱。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成为中华儿女追求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透过党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业绩,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深刻理解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和逻辑必然性,思想上以党的信念为信念、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行动上与党同向同行。坚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新时代青年必须担起的历史使命。引导青年学生联系社会主义历经500多年发展焕发勃勃生机,新中国历经70多年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深化对党史的学习理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从而自觉投身壮丽的逐梦航程。
注重学史崇德,教育青年学生锤炼品格修养。“学史崇德”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发扬优良传统作风,传承红色基因血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蔡元培先生认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青年学生只有不断修身立德,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真正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做到立大志、明大德。对于青年,大德就是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党的历史富含立大志、明大德的丰富教育资源。近代以来,没有一个政党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为国为民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新中国。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用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的高风亮节感染人、教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在立大志中明大德,矢志为国家、为人民牺牲奉献,挺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做到怀公心、守公德。无论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秉持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文化传统,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关系,自觉维护公众利益,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懂得感恩、心有敬畏,成为社会公序良俗的践行者、维护者。做到祛私欲、严私德。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以伟大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赢得了人民的信任支持;百年来,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严以律己,成为严守私德的标杆模范。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为青春诠释榜样力量,培养青年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身,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注重学史力行,推动青年学生践履知行合一。“学史力行”就是要通过学习党史,提高把握大局大势、应对风险挑战、推进实际工作的能力水平,“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在推进发展中做出应有贡献。知行合一、真抓实干是党的鲜明特质。学习党的历史,不是为了在往事中陶醉、在成功中慰藉,而是为了继续开拓前进、更好走向未来。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只有强化担当精神,只争朝夕,不断奋斗,才能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答卷。
着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和改进党史教学科研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组织青年学生学习党的历史、研究党的历史、宣传党的历史,是我国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高校应发挥教学科研优势,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向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起点,引领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科融合中推进中共党史研究。深化党史研究是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的基本途径。科学发展的趋势要求我们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创新。中共党史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只有加强与相关多学科的融合,才能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深度,为青年学生学党史知党史提供丰富教育素材和更多思路视角。加强中共党史与中国近代史的融合研究。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国近代史环境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史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求索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时空舞台。如果不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就难以站在民族解放运动的高度把握“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重要论断;如果不了解历经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一代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就难以从历史的螺旋上升中理解党带领人民谋独立、求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应将中国近代史作为党史研究重要辅助素材,在对党史“前史”的追溯中开拓视野,在对中国社会变迁的考察中深化认识,以“大历史观”观党史,形成对党的历史的新认识、新观点、新思想,以中国近代史研究成果启迪、补充和深化党史研究。加强中共党史与政治学的融合研究。党的第一属性是政治属性、第一功能是政治功能。如果缺乏政治学的理论视域,不了解党的政治性,极易将党的历史孤立地理解为一个个“原子事实”,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应将现代政治学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引入党史研究,展开对中共党史的再认识、再研究,科学揭示党执政的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党史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共党史教学的创新发展有赖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推行,广泛开展跨学科论坛研讨、协同课题攻关、人才交叉培养,有助于推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以党史研究的蓬勃朝气和最新成果教育鼓舞青年学生。
在守正创新中增强党史教学实效。学理化研究、大众化阐释是党史学科建设的“一体两面”,党史教学质量事关学科专业的说服力吸引力。中共党史教育历史长久,早在延安时期,陕北公学开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中国问题”等课程,帮助党的干部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历史系,不久扩建为中共党史系,成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第一个以“中共党史”学科命名的学系。在高校上党课讲党史,既要坚持已有的好传统、好做法,又要紧跟形势开拓创新。完善党史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积极推动党史课在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教学内容和质量监管制度、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确保党史课规范有序开展,不断提高党史教学质量。增强党史教学的亲和力感染力。创新百年党史叙事体系,推出一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着眼青少年阶段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思想行为特点,运用历史资源让课堂“活”起来,走进纪念场馆让课堂“实”起来,注重人文关怀让课堂“亲”起来。在古今对比、中西对比中理解党的伟大,坚定信念追求,厚植爱国主义。改进党史教育的形式方法。在用好课堂主阵地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沉浸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讲述党史故事、诵读先烈书信、参观革命圣地等活动,把党史讲活讲好,将党史深深烙刻进青年学生心田。建强党史教学骨干队伍。育才由育师始、育人者先受教育,严把党史教学从业者入口关,配齐配强师资力量,营造拴心留人育才的良好环境,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让教师们在给学生“一碗水”之前先盛满自己的“一桶水”,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思政课程中壮大党史宣教阵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青年学生进行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要用好党史资源,练好宣教“内功”,打造让青年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推动党史进入课堂、深入人心。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体系。将中共党史纳入思政“金课”建设内容,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吸收前沿内容、集中优秀教师、给予全面保障;拿出思政课改革创新系列举措,在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等方面形成合力,拓宽师生学党史讲党史的方法渠道;结合本硕博各学段特点,逐步探索构建螺旋上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思政课课程内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将“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实际,把“大思政课”讲得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把大思政课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把握,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落实,将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作为生动教材,画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心圆”。建好思政课交流合作平台。加强高校之间的思政课经验交流与项目合作,充分发挥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六大平台”,让思政课在协同合作中提高质量,时刻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