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报2019年7月15日A3版
陈晓艳 程长春 吉凤竹/文 杨平/图
6月初,第四届中国水产学会范蠡科学技术奖揭晓,江苏海洋大学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教授阎斌伦主持完成的“脊尾白虾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与推广”获得科技进步类一等奖。这是继“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后,阎斌伦团队在海水养殖研究方面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项技术在江苏已累计产生了50多亿元经济效益。
“强民富渔就是水产研究者必须坚守的初心。”58岁的阎斌伦已从事海水育苗养殖研究35年,他一大半的时间都待在海边、池塘旁、育苗厂、养殖户,把鱼池虾塘作为教学科研的“第一实验室”,用一手好技术,做给渔民看、教会渔民干、帮着渔民赚,被大家称为“渔民教授”。
练就三项“神功”
“搞水产研究,要靠经验、靠积累,离开池塘几个月就会手生。”阎斌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多年实战,让他练就了3项“神功”:手就是温度计,嘴巴就是盐度计,眼睛就是测量仪。只要把手往水里一插,对温度的判断误差不超过1℃,撩一点水放在嘴巴里,盐度能精确到千分之几,每个池塘能产出多少,通过取样,结果误差不超过5%。在这三项“神功”上,阎斌伦保持对自己、对学生高要求,要比渔民更“专业”。
河蟹苗种质量与池塘收成息息相关。1996年,一家江苏如东的育苗厂投放了一批苗,有人来订货,育苗厂老板找到阎斌伦帮忙。“这池子能出多少苗呀?报多了交不上货,报少了剩下的苗就怕不好卖。”经反复取样测算,阎斌伦给出结论:“能出100公斤!”最后,这个池塘一共产出102公斤,令大家佩服不已。
准确判断是科学投喂的前提。“饵料少了,幼体吃不饱;饵料多了,影响水质。”阎斌伦说,“干这行,经验太重要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看一眼池子里的水,就知道能不能养好鱼虾。”
育苗季节性强,集中在冬春两季,研究水产是门苦差事。“做水产育苗技术的人,大多逃不过风湿病和高血压。”阎斌伦笑着说,“育苗时,任何小失误都有可能产生经济损失,必须做好随时应对的准备。”
回顾起攻克“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那几年,阎斌伦的学生徐加涛止不住地感慨:“当时,阎教授在育苗厂一住就是几个月,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小苗,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遇上阴雨天,怕虾子浮头、异常活动,阎斌伦每天凌晨顶风冒雨,打着手电挨个巡视池塘。看到虾子对灯光有反应,说明情况正常,他才能放下心来。一趟巡视,至少得两个小时,回屋躺不了多大一会儿,早上5点他又要开始新一轮巡视。
把实验室设在池塘边
6月初,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头镇北朱皋村,连云港赣榆佳信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庆起带领工人们正忙活着把八带鱼小苗换到新池,满屋的海腥味非常刺鼻,待上一会儿,便觉得有些气闷。
“池子脏了,就要清洗。小苗长大了,要减小养殖密度,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要给小苗倒池子。”张庆起说,八带鱼育苗正是他们和江苏海洋大学的合作项目,现已实现全人工育苗。
“我们研究水产,在实验室做出来的东西,必须要到大田里验证。大田里的东西,也需要科研技术支撑。”阎斌伦与企业的合作由来已久,在张庆起育苗厂有一间实验室,里面摆放着冷冻离心机、旋涡振荡器、电热恒温培养箱、电子天平等实验设备。“这些仪器价格高,咱们一线生产企业买不起,是阎教授牵头,学校出资40万元,才让我们用上这么好的设备,监测水质、实验检测都很方便。”张庆起说。
现在,张庆起的企业已经成为江苏海洋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和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经常有学生前来研究实习。
阎斌伦坦言,搞水产研究常会遇到令人很纠结的事儿。“企业遇到难题时,希望马上解决马上见效益,有的问题又很难一下子突破,就会产生矛盾。”尽管如此,每次养殖户找到阎斌伦,他都会毫无保留地帮忙。
1996年4月,一位素不相识的育苗厂负责人突然找到正在南通如东为企业做技术服务的阎斌伦。原来他们厂里的一批河蟹苗,本该在3天内完成变态发育,可6天过去了,蟹苗却还没有动静。
听闻消息,阎斌伦立即奔波100多公里赶到启东,在生产车间仔细观察,凭着经验判定是饵料出了问题。阎斌伦让企业负责人把饵料拿出来,用显微镜一检查,发现饵料竟是假的。“这是用粉碎的树叶冒充的螺旋藻粉。”阎斌伦立即开出“药方”,第二天天还没亮,该负责人就打电话高兴地说,这批苗变过来了!
一次技术服务,帮助企业挽回了几十万元的损失。阎斌伦说:“看到小苗顺利长大,帮助养殖户增产增收,这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急渔民之所急
从业35年,阎斌伦始终把科研工作和养殖户需求紧密结合。连云港市赣榆区是全国“对虾养殖之乡”,1993年曾遭遇严重的对虾病害,导致大量池塘空置,养殖户损失惨重。见此情景,阎斌伦下定决心:“要帮大家找一条新出路!”
确立课题、反复试验、逐项突破,1994年,阎斌伦与连云港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合作,在全国首次攻克了“河蟹秋冬季人工育苗技术”的难关。
“1996年时,每斤蟹苗可卖到8千元~1万元,越早出的苗越值钱,堪称‘软黄金’。”连云港赣榆正大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同湖说:“新技术提前并延长了种蟹产卵期,从之前出2批苗扩大到5批,光景最好时,我们育苗厂年产值近500万元,比原来增加了40%。”
仅“九五”期间,这项技术成果就给江苏沿海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亿元,如今,江苏河蟹养殖产业已达百亿元级,阳澄湖、固城湖、洪泽湖等地的河蟹技术和苗种基础都源自连云港。
1996年,阎斌伦与赣榆县原九里乡水产技术服务站承担了“梭子蟹池塘高产养殖技术”项目,通过2年努力,取得了亩产96公斤的科研成果并通过验收。随着这一成果的推广应用,赣榆县建立了万亩梭子蟹养殖基地。
但由于河蟹育苗产业扩张过快,苗价出现了大幅下跌。阎斌伦紧跟市场发展走向,利用2006年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重大项目的契机,着力开展以梭子蟹为主的蟹虾贝混养研究。
“虾在水里游,蟹在池底走,贝类钻淤泥,从单一品种到两三种一起养,池塘的利用率提高了,一亩池塘,养好了可收获200斤梭子蟹、1000斤杂色蛤、200斤对虾,最高能赚一万多元!”该科研项目就是在张庆起的企业里进行的,张庆起作为亲历者对此赞不绝口。
“投到池塘里虾蟹饵料残余和虾蟹的排泄物滋养了单细胞藻类,起到了肥水的效果,为贝类提供了食物,池塘里的海水实现自我循环,再加上用生物制剂净化水质,养殖池塘实现了‘零排放’。”阎斌伦解释道。自从搞了立体混养,赣榆沿海养殖池塘已经近20年没有发生大规模病害了。
这项研究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乎所有养殖户都采用了这项海水池塘高效清洁养殖技术。凭借这项成果,阎斌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5年来,阎斌伦又调转方向,联合多个科研生产单位,研究脊尾白虾、梭子蟹和贝类混养,“我的团队主攻脊尾白虾的工厂化繁殖和江苏养殖模式的探索。现在,这项技术在江苏沿海已经累计产生了50多亿元的效益。”
“对虾产一颗卵,不到两个毫米,无节幼体破卵而出,经过6次蜕皮,变成蚤状幼体;再经过3次蜕皮,变成糠虾幼体;再经过3次蜕皮,才最终变成虾形。在这些小生命的蜕变中,我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阎斌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