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侸也。”《说文》对于“立”这个字,给出了这样的解释。“立”即有所成就,我校测绘与海洋信息学院周立教授以自己30年献身教育科研的经历充分诠释了“立”字的精髓。
“立”身教学 三十余载
1986年,周立来到我校承担起测绘工程这一新开设专业的授课任务。刚一进校,周立就接下“工程测量”这门专业主干课。为此,他往返多次去拜访武汉大学等名校教授,并从菲薄的工资里抽出钱来买了大量教学书籍,并结合实际勘测工作经历,不断补充课程中缺少的工程案例。
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后,周立将目光投向了教学改革。1996年,他开启实践教学改革,以实际工程训练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随后,他创建了本校第一个地理信息数据采集与处理专业。近来,周立开始在课堂上推行CDIO教学理念。课程开设之初,学生选定自己的题目,根据题目去构思和设计;课堂上,周立介绍整个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帮学生打开思维。到了期末,每名学生要完成选定项目的设计任务。海洋技术专业的张一和组员接到了“智能海洋环境监测水下机器人”项目,项目设计要经过再三修改和提交,最终,该项目入选了省级重点项目。张一深有感触地说:“这种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打实地帮助我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周立所教的课程,多年来均入选精品课程。近来,为了推动学校创建江苏海洋大学,周立又致力于将海洋技术专业打造成国家级海洋特色专业。
“立”身科研 开拓进取
“要说我最得意的科研成果,那必须是‘陆海一体化空间基准’项目了!”谈及科研,周立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周立在研究中发现,现代高精度陆海一体化三维空间基准构建势在必行。而在当时,除国家海洋局外,国内其他省市鲜有人员从事海洋管理空间基准方面的研究。2012年,周立提出了基于CORS的陆海一体化空间基准构建这一想法。
初涉这个领域,周立与其团队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建设潮汐观测站时,由于毫无经验,钢材等加固材料的选用都不够适宜,一次次建好,又一次次摧毁……在团队的不懈坚持下,实验最终获得了成功,并在连云港海域保护管理工作中正式投入使用。这一系统的创建,改变了传统的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方法,为趋向动态化和实时化的海洋测量技术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空间基准支持,还将为“数宇海洋”建设提供统一的数据基准。
这个系统的创建,让周立深有感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遇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能用大脑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是我们做科研应有的态度。”下一步,他将研究视野聚焦“智慧海洋”,参与信息自动采集、智能处理等尚处于空白阶段的研究领域。他表示,科研工作就要敢为人先,探索未被开发的领域。
“立”身育人 重在做人
多年来,周立一直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指导学生做水下机器人项目时,他总是定好大方向,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碰到技术难题,学生常常束手无策,即使这样,周立也从不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周立总是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解决困难。2017年,水下机器人赛前测试遭遇故障。时间紧迫,参赛队员们需要从密封舱内多达数百个电路连接点里逐一查找故障点,大家的情绪几近崩溃。周立一边耐心陪伴学生解决问题,一边不断安抚学生的情绪,一直忙到深夜,最终顺利解决了问题。学生张一目睹周老师熬红的双眼,满心敬佩地说:“周老师就像我们的‘定海神针’,让我们安心,也让我们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正是有了周老师的帮助,我们这个团队才有了今天的进步,也让我感受到一个大学应该有的模样。”测绘152陈建发也感动地说。
11月8日,在南京召开的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传来喜讯,周立从众多专业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一届叶雪安优秀教师奖。周立欣慰地说:“获奖,靠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多年的积累。临近退休获得这个奖,让我30多年的教师生涯能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仲启航 张晨 孙莹莹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