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背负着今天的希冀和明天的成功,在这里,我融进的是陶醉,出现的是神奇!讲台,我事业的依托,我一生的风景线!”这段话文采斐然,读来令人心动。谁能料到,它竟然出自一位素来以理性严谨著称的“理工男”之手。这位“理工男”,就是我校海洋生命与水产学院教授暴增海。
暴增海是一位特别温文尔雅的人,学生戏称他为帅气的“老干部”。但在教学和科研中,他却有着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一面,是令学生们又敬又爱的“老教授”。
暴增海主要从事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学的教学研究。食用菌大多其貌不扬,微生物更是看不见摸不着,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是,执教32年的暴教授,不仅把越来越难教的学生吸引到课堂上,而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一举拿下省教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这是他始终秉承工匠之心对待教学的结果。
认真研习、吃透教材,找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追求知识点的完美诠释,这是暴老师以工匠精神扎实开展教学的秘诀。在讲授《食用菌栽培学》这门课时,他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来授课——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涵。
在暴老师的课上,学生们可以提各种问题,而他总是耐心解答。海科151班的刘莹说:“每当我在课程上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我都会向暴老师请教,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细心讲解,直到我彻底理解为止。”
开展微生物学研究,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课教学中,暴增海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作风。他总会针对实验原理及其步骤进行细致讲解;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乱动、不说话,防止走动和说话带动灰尘导致实验误差;实验结束后,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中出现的偏差,并做出规范的操作指导。
凭着这份认真细致、诲人不倦,暴增海连续多年在学生评教中位列本学院任课教师前茅,成为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老师”,还入选校级“教书育人”优秀名单。
暴增海还以工匠精神投入海洋微生物的研究。在研究海洋微生物对植物病害的控制机理与应用时,由于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迥然不同,从分离培养到发酵工艺与陆源微生物都有显著差异,研究遇到了各种难题。没有专门的船只出海,他就在海边和潮间带进行样品采集。为了分离到新的微生物种类和具有独特功能的菌株,他积极与国内同行建立联系,从多种途径搜集样品。甚至在去厦门和青岛出差时,他也利用开会间隙到当地采集标本。经过他的努力,实验室成功搜集并保存有益菌近百株,为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菌种资源。
暴增海进行的是应用基础研究,必须进行田间试验,由于学校没有试验田和试验基地,他只好到东海、灌云等地进行试验。从市区到试验田,距离一百多公里,往返一趟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在水稻田进行试验,泥泞不堪,行走极其困难;在田间调查数据需要弯腰观察,一天下来,他的腰都累得直不起来……在那段时间,他经常一大早就去田间,下午赶回来上课,忙到晚上七点才回办公室。
凭着攻坚克难的劲头,暴增海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和省级项目,在《食用菌学报》等专业刊物发表论文50多篇,公开发表译文5万余字;还获得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暴增海一直秉承“科教共生”理念,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来更好地反哺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精彩。在讲解微生物拮抗作用时,他将科研中筛选出的优秀菌株对植物病原菌抑制试验,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些年来,他还一直致力于把专业经验体会融入到主编的教材中,先后完成《农业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学》等5部教材和2部专著。学生评价说:“暴老师把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授课内容中,大大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李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