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之本,教学为先。”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高公略老师喜欢用这简短的十六字概括自己的教学理念。立身讲台20载,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行进在教学探索之路上,致力于打造互动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开启竞赛“外挂”,以探索之心诠释师者本色。
在创新中激活学生思维
上高公略的课,学生们往往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新”,就在于高老师总是将新的知识点放置在横向纵向联系中加以诠释,让学生们形成清晰的“思维脑图”。
授课中,高公略会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不同方式、从不同侧面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力争做到讲透、讲懂,让学生会做题、会用。在讲授桥梁与隧道工程时,他搜集了古今中外各种桥隧的图片,还专门制作了动态的视频与静态的PPT。“高老师一一讲解了桥隧的历史背景、桥梁构造等,条理清晰又不失生动,让我对桥隧结构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土木161班学生马杨飞这样评价。
高公略还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课堂上,他总是先抛出一组问题,然后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己尝试、证伪最终推导出结论。在讲解《结构力学》的弯矩图时,土木145班学生陈子杰选择了《材料力学》当中的画图方法,并认为后者更优于前者。高老师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认真聆听他的想法。接下来,高老师对速画弯矩图进行了再次讲解,从均布力到截面计算,有理有据,演算清晰。经过对比,陈子杰发现《材料力学》中的方法的确不适用于《结构力学》,“输”得心服口服。
在比赛中提升授课水平
积极参加各种大型授课比赛,博采众长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这是高公略“逼”自己不断提升授课水平所采用的“绝招”。
2009年,高公略参加了全国结构力学弹性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赛前,他将整本书的知识点尽数掌握,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反复进行演练,最终取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比赛,让我在教学技巧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受益匪浅。”高老师坦陈。
一次比赛中,有位参赛老师运用“肢体语言”,使讲课过程变得特别生动。高公略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授课中借鉴了这一方法。在讲解分配弯矩大小的决定因素时,他走向屏幕用手臂直接演示起来:抓起“刚臂”,以手对节点处的弯矩进行约束、放松,力矩的分配传递过程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童玲说:“高老师的动作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经过他的展示,原本抽象的概念也变得具体生动起来。”
这些年,高公略捧回了一本又一本讲课比赛的大红证书。一路走来,参赛经历不断夯实他的授课基础,拓展他的教学视野,也推动他的教学实践。
在竞赛中加速学生成长
近年来,高公略担任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多次参加江苏省大学生土木工程结构创新竞赛,以开启竞赛“外挂”模式,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备赛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十几次的模型修改、长时间的实践操作。这些是对学生能力的挑战,更是对老师指导水平的挑战。为此,高公略付出了大量心血。
记得有一次比赛,要求桁架结构中杆与杆间的节点是铰节点,类似人的关节一样可以自由伸缩与活动。学生在选择铰节点时陷入了困境。高老师得知后及时进行了指导,学生最终成功完成了铰节点的粘合。“高老师非常负责任,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指导;他也非常有耐心,亲自对我们的结构进行了几十遍检查。”谈起高老师,学生陈子杰感动地说。
在高公略指导下,学生参赛团队先后斩获三等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学习之余参加竞赛,学生们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好像游戏中打开了外挂一样”。
“在我看来,高老师就像教学界一位孜孜不倦的‘探险家’。”学生陈潇对高老师赞不绝口。高公略自己却谦逊地表示:“教学这条路更是没有边界,唯有不断探索与学习,才能拥有更高的造诣。我愿做这条路上持续的奔跑者,坚守一名人民教师的师者本色。”
(王馨玙 戈凯 焦月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