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求学、科研到教学,一路走来,他既脚踏实地,又具有超前意识,始终立于海洋科学前沿;既醉心科研,又认真教学,尽职尽责……他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星虫动物门应并入环节动物门,创建“系统发育线粒体基因组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引用。他就是我校海洋学科“80后”青年教授申欣。
醉心海洋研究的“香江学者”
2002年,申欣进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攻读海洋科学专业。他先后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读完硕士、博士,并于2012年完成海洋科学博士后研究。同年,他由其博士后流动站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推荐,入选“香江学者”这一国家级人才计划。
“当时全国有600余人被遴选推荐,个个都是来自名校,竞争非常激烈,最终入选的仅有64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申欣十分感慨。他由此成为海洋科学学科全国首位入选“香江学者”计划的人。
在香港中文大学,申欣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亚洲海水/淡水生物亲缘地理学”研究。在当时,“香江学者”并没有硬性指标需要完成,而且身处繁华大都市,在众生喧闹中潜心研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但申欣还是开启了“白+黑”“五加二”的研究模式。两年间,他的周末几乎都在实验室度过。
凭着这份执着和努力,他联合英国、美国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多家研究单位,以淮海工学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发表SCI研究论文10余篇,提升了我校海洋科学学科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受到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老师的刮目相看和高度评价,并在以后的研究中时时关注。临别之时,香港的同事这样评价他:“Dr Shen真是一个工作狂!”
注重创新教学的“80后”教授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看得懂、会操作、讲得好,是申欣一以贯之的教学理念。
海洋学科具有前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面对大学生外文文献阅读能力普遍不高的状况,申欣在教学中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他时常这样对学生说:“对于科学前沿的把握一定要看原文。文献是许多伟人思想的结晶,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学习和科研才能走得更远。”他鼓励学生到国外综合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这样不仅可以准确把握科学前沿,还能进一步提升英文阅读水平。
为了引导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申欣总是热情鼓励本科学生提早进入实验室,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并动手操作。申欣强调:“没法付诸实践的都是空想。”在生物信息学课堂上,他布置的作业往往都是课下实践操作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收获的酸甜苦辣。
“不仅科研得做好,还得表达好。”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申欣总像“导演”一般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唱主角。生技101班陈帅,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读博,他感激地说:“申老师通过‘seminar’(研讨会)的形式让我尽早参加到前沿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有效增强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申欣的带领下,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生技071班的朱长保顺利获得“省级优秀毕业论文”的荣誉,生技101班因出色的表现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为海洋生物“编家谱”的年轻专家
“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将家谱不明的生物分化搞清楚。”申欣经常这样生动地形容自己的研究为给海洋生物“编家谱”,他的许多研究也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申欣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星虫动物门应并入环节动物门;创建“Phylomitogenomics(系统发育线粒体基因组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引用。
阐述自己的研究时,申欣总是不忘调侃“皮皮虾”这一物种,原来它与大家熟知的“虾”(对虾)其实有着很远的亲缘关系;在夏季,申欣又提到:“苍蝇蚊子其实和虾蟹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进化中有着共同的起源。”
十年磨一剑。10多年来,申欣凭着对海洋科学的热爱和执着,完成了50多个海洋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在国际SCI期刊上收录的论文就多达40余篇。他所在的团队,是国内最早将线粒体基因组应用到海洋无脊椎动物系统演化研究的团队之一,研究涉及星虫动物、螠虫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等十几个重要海洋动物类群。一系列原创研究的开展,有力推动了我国海洋无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学领域的发展,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
在我校创建海洋大学的关键之年,申欣由衷地说:“我希望能充分发挥海洋科学相关平台的作用,将海洋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跨学院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彰显海洋特色,把我校的海洋实力做大做强,实现江苏海洋大学的蓝色之梦。” (徐天荣 杨涵)